360体育赛事直播

360体育赛事直播

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化学单元教学:酸、碱、盐!

来源:360体育赛事直播    发布时间:2024-04-05 07:56:28
酸、碱、盐知识内容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0、11单元,在生活及生产中应用广泛,是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同时也是教学与评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该部分知识内容多、体系松散,学生往往只能死记硬背,机械

联系方式在线留言

  酸、碱、盐知识内容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10、11单元,在生活及生产中应用广泛,是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同时也是教学与评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该部分知识内容多、体系松散,学生往往只能死记硬背,机械地记忆结论性知识,没办法真正理解物质性质与反应本质,导致学生在酸、碱、盐的概念、性质与相互间的反应学习中存在较多的相异构想

  ]。因此在面对综合性较强的酸、碱、盐实验的探究题目时,由于没形成知识网络,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串联和剖析题目而导致无计可施。同时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酸、碱、盐的概念、性质认知是不是正确对其进入高中阶段后酸、碱、盐概念认知的深度发展和认识视角的转变能否顺利完成起着关键作用[2],因此优化初中酸、碱、盐主题内容的教育学生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迫在眉睫。笔者在知网上以“酸、碱、盐教学”为主题进行检索,筛选出核心期刊中的初中教学案例,发现目前酸、碱、盐主题教学案例大多针对复习阶段[3

  ,4],新授课的教学案例研究较少且只针对某一知识点,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5,6],目前还未有酸、碱、盐主题的新授课单元教学设计。基于此,本研究设计了基于大概念理念,着重发展学生微粒观、元素观、守恒观的酸、碱、盐单元教学案例。2 酸、碱、盐主题大概念分析近年来,为解决知识繁多、零散、浅层理解等学习难题,国外学者提出的大概念(big ideas)教育概念已逐渐被国内课程与教学领域所接受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大概念是指具体知识背后更为本质且核心的思想和看法,不着力于具体某一知识点,也不局限于某一学科,而是具有概括性、普适性的抽象描述

  ]。大概念形成后,能成为学生认知结构中核心的关联点,不断吸纳、组织信息,组建属于他自身的知识网络[8]。对于酸、碱、盐这类内容繁多,相互之间关联性较强的知识,提炼大概念进行教学将有利于学生以此为指路标建构酸、碱、盐知识网络。大概念的提炼路径主要有8种,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专家思维和概念派生等4种路径是自上而下提炼的,教师能通过这4种途径准确理解大概念后,根据学生和教学的需求来做细化;另外4种路径:生活价值、知能目标、学习难点和评级标准等是自下而上提炼,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和教导学生的经验,以此为基点沿着正确的方向提炼出大概念[8

  ]。本案例的大概念提炼主要通过第1种路径——课程标准。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的内容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中的一级主题“物质的性质与应用”,酸、碱、盐涉及的化学反应属于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结合这2个主题内容与其之间的相关性,将酸、碱、盐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基于物质类别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反应规律”为学科大概念,并在此学科大概念下,细分为2个具体单元大概念“依据元素组成可以将物质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在一定条件下含有同一元素的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大概念所涉及的核心概念与事实见图1。

  ]。知识与素养的结合点和发展趋势可基于课程标准做分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10]对“酸、碱、盐”主题的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内容要求主要有:以盐酸、硫酸、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为例,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了解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基本方法;知道酸碱性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和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在物质组成与结构主题中提到初步形成基于元素和分子、原子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对上述课程内容标准分析可知酸、碱、盐的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能从宏观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与应用,还要求学生能够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组成与反应,解释宏观现象,这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启蒙。在九年级上学期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拥有了微观视角分析的基本工具,具备初步的微观探析能力,酸、碱、盐主题是其深入发展微观探析能力的重要载体。基于上述分析,确定酸、碱、盐单元的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与评价目标,见表1。

  单元教学设计是在单元整体目标指引下规划和设计单元内每一课时的教学,课时之间有紧密且严谨的逻辑关系,每一课时都为单元教学目标而服务

  ]。本案例将“酸、碱、盐”教学单元划分为有内在逻辑关系的3个课时,第1课时是初识物质本质——酸、碱、盐的组成与分类,第2课时是初建反应网络——酸、碱、盐的性质与转化,第3课时是完善反应网络——复分解反应的定义与发生条件。3个课时紧紧围绕“基于物质类别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反应规律”学科大概念,分别对应“酸、碱、盐的组成”“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物质的转化关系”核心概念,层层递进,逐步建构和完善酸、碱、盐反应的知识网络,具体教学设计见表2。

  (1)若留家庭地址,请保证居住小区有自己的信箱且正常使用,以便邮政投递;(2)若留单位地址,请务必告知贵单位的信件收发室工作人员:订阅了《化学教育》期刊,请协助接收、保管并及时通知您取阅;

  微信征稿:观点评述、教学案例、教学心得、微课视频、优质课件、实验视频、趣味实验、活动报道、科普文章、论文交流、人物事迹、试题评析等,新鲜、热门、有趣、实用,统统都可以,